2012年10月28日 星期日

積極追夢,不當宅老



2012-10-23 中國時報 伊佳奇

 慶祝一年一度的敬老重陽節之際,我們想到了《不老騎士:歐兜邁環台日記》這部紀錄片的精神。歐美先進國家在二、三十年前,走向高齡化社會,理念上選擇「Adding Life to Years(老驥伏櫪)」,避免「Adding Years to Life(馬齒徒增)」。我國也已經邁入高齡化,老人衛生福利政策應進行檢討與重新定位,因為社會將出現有更多的「新新不老族」。

 《不老騎士:歐兜邁環台日記》於本月中旬在韓國釜山影展獲獎,這紀錄片是以十七位平均八十一歲的老人為主角,描述他們以十三天完成一一七八公里的機車環台旅行。這群不老騎士籍貫、背景各不同,從警察、軍人、理髮師等行業退休,甚至有二位曾罹患癌症、四位戴助聽器、五位有高血壓,但人老心不老,同樣因夢想不老結伴同行,即使過程中狀況不斷,仍堅持到底。

 《不老騎士》有著相當經典的對白:老騎士對年輕騎士說:「你現在是『只要我喜歡,有什麼不可以』,但我卻是『只要我可以,沒什麼不喜歡』!」雖然目前上映的時候,已經有三位「不老騎士」離開人世,但他們都已完成自己的夢想。

 所以,老不是人生的終點,老人也能有夢,更可去努力實踐自己的夢。這就是「老驥伏櫪」的精神,也是西方國家老人福利政策的重要理念。

 世界衛生組織及許多國家都認為,人口老齡化具有重要的意義,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,在預期壽命和老年人口將呈現穩定的增長,慢性病造成的醫療支出也將持續增加,長期照護的需求隨之提高。所以要關心的不僅是為了能多活幾年的生活,但更重要的是老人是否確保能活的充實,豐富及具有意義的生活。

 人口老化是世界許多國家先後都面對的問題,我國內政部統計指出,一○一年一月底,六十五歲以上人口數為二百五十三萬三千多人,占一○.九一%。經建會最新推估,台灣人口老化的速度正「超歐趕美」,若與國際相比,台灣在二○二○年之前,老年人口比率在主要國家中相對較低,二○二○年時達一六.一%,與美國相當;二○二五年之後,台灣老年人口比將超過美國、英國、挪威。

 在歐美高齡社會的國家則以政策引導與鼓勵老人成為活躍的老人(Active Aging),走出家門,進入社會,參與各項活動,不做「宅老」。有了健康的老人,社會自然降低照護與醫療支出。兩年前開始,戰後嬰兒潮邁入老人的階段,這群老人的教育程度與經濟條件較以往老人為高,懂得追求自我,更是政府推動活躍老人的最佳目標群體。

 老化是人類不可避免的發展,雖然這是一個複雜且多面向的過程,但我們還是可將這分成三部分來思考:實際年齡、生理年齡及行為年齡。我們從出生後就無從改變的的僅是實際年齡,但老化的過程對每一個人均不同,對個人每一個器官的老化程度也不同,所以生理及行為年齡也就不同。

 行為年齡則是指思想與行為老化的程度,也就是實際年齡老,但生理年齡及行為年齡還是可維持壯年、中壯年或中年的程度,即使實際年齡老的時候,透過生理年齡及行為年齡仍可維持功能的存留與生活品質。這就是能做到「成功老化」,是各國對人口高齡化,都先後提出的重要觀念,讓老人能持續與積極活躍的參與社會,也是「活躍老化」。

 在重陽節的時刻,政府除應加速完成長期照顧服務法等相關立法工作、積極改善老人醫療環境。更進一步要如何提供關懷、支持與鼓勵的老人政策,讓老人能持續參與社會,擁有健康的身心,維持獨立自主生活的能力,以更健康的態度,在這高齡社會中,有著身心健康的老年人生,而不再是社會的負擔。

 (作者為文字工作者,失智症家屬)

資料來源 中時電子報



大家來做行動天使
心中有愛馬上行動